1. 首頁
  2. 人文
  3. 正文

江川李家山:中華文化從多元到一體的例證

今年8月,紀念云南李家山古墓群考古發現五十周年學術研討會在玉溪舉行。來自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共同追溯李家山古墓群的前世今生,并在交流碰撞中達成共識,發布《李家山宣言》,對李家山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藝術價值等作了重要闡釋,李家山在中華文化多元一體歷史進程中的地位也得到廣泛認同。

1972年,位于江川的李家山古墓群迎來首次考古發掘,出土的青銅器代表器物“?;~案”,與甘肅省的“馬踏飛燕”齊名。20年后,李家山古墓群迎來第二次考古發掘,此次發掘被評為1992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1994年、1997年又各發掘一座墓葬,至此共計發掘87座墓葬,出土青銅器文物4000余件(套)。2001年,李家山古墓群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青銅文化最后階段的杰出代表

著名考古學家張光直在《中國青銅時代》一書中指出,中國青銅時代從公元前2000年前,一直持續到公元前500年后,夏、商、周三代為中國青銅時代的鼎盛期,前后經歷約1600年。當中原青銅文化歷經夏、商、周三代之鼎盛,鑄就了世界青銅文化輝煌之后,隨著金屬冶煉技術的提高,鐵器的逐步普及,中原青銅文化日漸衰落,而以李家山為代表的滇青銅文化才逐步走向輝煌。

據云南李家山青銅器博物館統計數據:1972年1月至5月,李家山第一次正式考古發掘,共發掘墓葬27座,出土文物1300余件(套),聞名于世的“?;~案”就是這時發掘的。1991年12月至1992年4月,李家山第二次大規模發掘,清理墓葬58座,出土文物近3000件(套),既有鼓、貯貝器、俑、編鐘等古滇國文化特色明顯的青銅器,又有精美絕倫的金銀、玉石、裝飾品等器物。截至目前,云南各地出土了古滇國青銅器1萬余件,其中李家山出土的青銅器4000余件。以上這些數據,足可見這50年來,李家山的考古發掘成績斐然。

觀眾走進云南李家山青銅器博物館,透過各種造型奇特、紋飾精美、工藝精湛、極具古滇風格的青銅器,或許會忍不住好奇地發問:李家山出土的這些珍貴文物到底蘊含了什么價值?

李家山青銅文化從戰國末年延續至東漢前期,最好的見證便是滇人將社會生活的千姿百態熔鑄成一件件青銅藝術杰作,透過它們的寫實性和敘事性,讓世人看到滇人的農業、畜牧業、紡織業、祭祀、葬俗等不同側面的場景??梢哉f這些文物就是一部古滇國的“無字史書”,是古滇文明輝煌燦爛的歷史見證。

考古發掘和研究表明,中國青銅時代的古文化遺跡、遺址、墓葬等在江川都有發現,從戰國末年至東漢前期,江川的青銅文化自始至終貫穿古滇國的建立、鼎盛和衰落整個過程。李家山以其出土器物種類豐富、鑄造精良、形象美好、范圍廣泛,而鑄就了中國青銅文化最后的輝煌。云南李家山青銅器博物館館長李紅成認為:“李家山青銅文化雖然晚出,卻是中國青銅文化晚期的集大成者?!?/p>

因此,李家山青銅文化在滇文化中的地位與價值已經很清晰了,正如《李家山宣言》中所說:“古滇青銅文化是中國西南青銅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獨特的地域文化面貌,李家山出土文物與石寨山一道,共同構成了滇文化的核心內涵,內容極其豐富,具有較高歷史、科學與藝術價值,是中國青銅文明最后階段的杰出代表?!?/p>

中華文化從多元到一體形成過程的重要例證

江川李家山51號墓出土的銅弩機,鑄造打磨精細,器物上鑄有隸書陽文“七年三月棘陽”以及陰刻“二”字形符號。古滇國是沒有文字的,器物上的文字無疑體現著滇文化與漢文化的融合。

從51號墓出土的銅駑機彰顯滇文化與漢文化融合。

從51號墓出土的銅駑機彰顯滇文化與漢文化融合。

江川李家山68號墓出土的八人獵虎銅扣飾,整體呈不規則形狀,人犬虎蛇“同框”,生動再現的是滇人狩獵歸來的場景,彰顯了滇文化與北方草原文化的交融。

八人獵虎銅扣飾。(本報資料圖片)

八人獵虎銅扣飾。(玉溪日報資料圖片)

江川李家山69號墓出土的播種祭祀場面銅貯貝器,在直徑不到30厘米的器蓋上,僅人物雕塑就有35個,其中一個身著橢圓形斑紋虎皮長袖衣,長褲有菱形紋,束腰帶,右肩斜挎長劍,戴手套,腳穿前端上翹的鞋,這明顯不是古滇國居民。

祭祀場面銅貯貝器(局部)。

祭祀場面銅貯貝器(局部)。

江川李家山69號墓出土的一顆蝕花石髓珠,為肉紅色半透明圓柱形珠管,兩端截平,大小不一,中央穿一孔,表面飾兩組八道弦紋,其原產于古代地中海沿岸。

蝕花石髓珠。

蝕花石髓珠。

從李家山古墓群出土的文物中,可以看出古滇國與外來文化有著廣泛的交流。

在紀念云南李家山古墓群考古發現五十周年學術研討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白云翔在主旨發言中,以《考古學與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形成研究——以云南江川李家山考古為中心》為題,認為李家山古墓群為研究中華文化多元一體格局形成和發展提供了一個難得的實例。

李家山古墓群考古研究者對李家山古墓群進行過系統的分類,將墓葬分為四期:第一期的年代約為西漢中期武帝置郡以前,第二期的年代約為武帝置郡后的西漢中至晚期,第三期的年代約為西漢晚期至東漢初期,第四期的年代約為東漢前期。

白云翔把上述年代和分期以漢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設益州郡為界,分為“前郡縣時期”和“漢郡縣時期”兩個階段。并把李家山古墓群出土器物分為甲、乙兩大類,甲組器物是具有當地或本土文化特征的器物,乙組器物是具有中原文化或漢文化特征的器物。在前郡縣時期,隨葬品均為甲組器物,即“傳統的滇文化典型器物”,沒有出現乙組器物。而到漢郡縣時期,甲組器物和乙組器物同時并存,但呈現出前者逐步減少而后者逐步增多的趨勢。到東漢前期,具有本地特色的銅生產工具和兵器大多依然流行,但本地獨特的銅鼓、銅貯貝器、銅執傘俑等禮樂儀仗及喪葬器具等不再見到,“珠襦”不再縫綴和使用,而來自中原及鄰近地區的漢器和漢式器的種類進一步增多,如銅熏爐、刀形鐵鋸等。此外,隨葬海貝習俗已不見,而替換為漢朝五銖錢隨葬。

“李家山墓地的出土器物直接反映出中原‘漢式’文化從無到有、由少到多,而傳統滇文化由多到少、由盛而衰的遞變規律,初步勾畫出當地青銅文明逐步融入中華文化洪流之中的歷史圖景?!卑自葡枵J為,早在漢武帝設益州郡之前的“前郡縣時期”,李家山居民創造了高度發達的青銅文明,作為滇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以其獨特的風格自立于云貴高原古文明之林。公元前109年漢置益州郡之后的“漢郡縣時期”,當地古文化與中原漢文化在“漢夷融合”的進程中逐步融入中華文化的洪流之中,為中華文化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作出了歷史性貢獻。

甲、乙兩大類器物及其此消彼長的變化真實地反映出漢郡縣時期“漢夷融合”的歷程。當然,滇池地區古文化全面融入整體的中華文化之后,當地的文化傳統還在長期延續。正因為如此,多元一體的中華文化表現出“和而不同”的突出特征,且表現得更為多姿多彩。

值得注意的是,李家山青銅文化在發展過程中與北方草原文化、華南百越文化、南亞東南亞地區古代文化也存在密切文化交流,這同樣也是早期文明交流互鑒的實物例證。如單環首一字格劍、動物紋銅扣飾、玉器、環紋海貝、蝕花石髓珠、銅鼓等隨葬品分別反映了李家山墓地與北方草原文化、華南百越文化,以及南亞、東南亞地區都存在著密切的文化交流??脊艑W家張增祺曾指出,滇人并不照搬或翻制外來文化,而是有了新的發展和創造,在表現手法和制作工藝上更加生動與不落俗套。

可能有人會好奇外來文化是如何傳到滇中地區呢?有學者認為,一種可能是由我國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羌人、嶲人向南遷徙帶入云南的;另外一種可能是經由南方絲綢之路傳入滇中地區。所以,我們看到了李家山古滇青銅文化融匯了來自不同地域、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多元文化。不管怎樣,盡管有那么多外來文化的影響,李家山青銅文化始終保持它的原創性、民族性、地域性。

正如《李家山宣言》中所說:“李家山全方位地反映了古滇國社會生活的面貌,既是云南多民族多元文化早期格局的真實寫照,又是中華文化從多元到一體形成過程的重要例證,對于研究探索西南邊疆歷史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p>

凝結著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文化遺產

《李家山宣言》指出:“李家山是凝結著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文化遺產,要充分發揮李家山文物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的重要作用,應積極推進李家山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讓李家山‘活起來’,將李家山創新性發展、創造性轉化的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人民群眾?!?/p>

江川李家山青銅文化可以說是玉溪市一項彌足珍貴的文化旅游資源。為挖掘李家山青銅文化的內涵,把考古文物保護利用和促進旅游產業發展密切結合,玉溪市、江川區積極打造前衛古滇銅街,規劃特色青銅文化小鎮,積極推進青銅文化產業發展。

今年,玉溪市將李家山遺址列為第四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這對我市發揮文化遺產資源優勢、彰顯獨特文化魅力、增強城市軟實力起到重要作用。相關部門正在進一步貫徹落實“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認真做好文物保護、管理與利用工作,為推動玉溪文物工作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同時,玉溪市以紀念云南李家山古墓群考古發現五十周年學術研討會為起點,圍繞“古滇青銅文化繁榮高峰”“中國青銅文化重要代表”“世界青銅文化重要區域”三個定位,著力推進李家山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高起點推進李家山博物館建設項目,配套進行文化活化利用的系列產業開發,讓李家山“活起來”。 

此次紀念云南李家山古墓群考古發現五十周年學術研討會,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李家山考古工作站揭牌成立,將深入挖掘、整理、闡釋以李家山為代表的滇文化,講好中華文化“多源同歸、多元互補”的精彩篇章。

隨著李家山考古發掘和研究工作的不斷深入,在新時代新征程中,李家山所蘊含的獨特文化價值將更完美地展現在世人面前,定會在中華文化從多元到一體進程的研究中綻放更加璀璨的光芒。(記者 李艾麗)

(本文配圖除署名外均由云南李家山青銅器博物館提供)

編輯:劉玉霞   審核:楊雪

網上讀報

掃一掃下載玉溪+新聞客戶端

掃一掃關注玉溪發布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下載學習強國客戶端

掃一掃關注玉溪日報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關注玉溪日報微博

掃一掃關注玉溪網微博

av大全在线观看,无码av在线一本无码,国产一区二区在线观看,精品人妻少妇一区二区